等级保护制度简介

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是国家网络安全保障的基本制度、基本策略、基本方法。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是保护信息化发展、维护网络安全的根本保障,是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中国家意志的体现。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包括定级、备案、建设整改、等级测评、监督检查五个阶段。

实施意义

  • 资源优化

    优化组织资源配置,树立等级化防护思想,合理分配网络安全投资。

  • 体系建设

    明确整体安全目标,改变以往单点防御方式,让安全建设更加体系化。

  • 合法合规

    满足合法合规要求,明确责任和工作方法,让安全防护更加规范。

工作流程

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包括定级、备案、建设整改、等级测评、监督检查五个阶段。在等级保护全流程中,涉及到四个不同的角色,分别是:运营使用单位、公安机关、深信服、测评机构。等级保护各工作流程内容及角色分工如下:

设计思路

  • “等保+” — 合规之上的价值

    核心业务重点保障,针对各行业的核心业务进行重点保障,强化业务自适应能力. 重要数据有效管理,针对各行业的重要数据进行有效管理,强化数据安全治理框架. 关键网络安全防护,针对各行业的关键网络进行安全防护,强化全网监测管理.

  • 高风险加固 — 满足合规基线

    保障业务连续可用,高风险是客户安全建设的重点,消减高风险有利于保障业务的可用性. 通过等级保护测评,高风险是等级测评工作的重点,消减高风险有利于顺利通过等级测评. 应对网络安全检查,高风险是监督检查工作的重点,消减高风险有利于应对主管部门检查.

  • 完整规划 — 体系化安全建设

    安全技术体系建设,依托 “一个中心、三重防护” 的安全设计,构建技术防护体系.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,坚持 “技管并重” ,搭建管理机构、落实管理制度、简化运维管理. 安全运营体系建设,把安全当作一项业务,通过运营实现技术、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地.

方案设计

在方案设计阶段,深信服以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、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》等国家标准文件为基准,结合行业特性要求、监管单位要求、用户提出的额外安全需求进行系统性方案设计。在满足相应等级安全物理环境、安全通信网络、安全区域边界、安全计算环境、安全管理中心及管理部分要求基础上,最大程度发挥安全措施的保护能力。

服务资质

  • 网络安全应急服务支撑单位证书

  •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建设服务机构能力评估合格证书

  • 信息安全保障人员认证证书